拼多多试水批发业务背后的另有其因,意在对标1688

佚名
2024-03-19

据多家媒体证实和报道,拼多多正在为商家测试一项名为“多多批发”的新业务。 虽然场景建设尚未完成,但已向商户开放申请。

从业务名称来看,拼多多应该是打算试水批发业务。 这一突然的举动被很多人解读为拼多多有意与1688竞争。批发是低利润、高销量的B2B业务,而拼多多的战场一直是下沉零售市场。

难道最近批发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吗? 不必要。

从加速推广和内测来看,拼多多试水批发业务似乎并不是原本的计划,背后似乎另有原因。

拼多多会战胜淘宝吗_淘宝危机拼多多_多多拼危机淘宝还能用吗

试水批发市场是有原因的,是为了对抗淘宝特价版

今年电商版图最大的变化就是下沉市场的重塑。

拼多多被誉为下沉巨头,其成绩得益于五环外的广大消费者。 但事实上,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其他巨头也在谋划下沉市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表示,2020财年,70%的新用户来自二三线市场; 京东还声称,去年第四季度超过70%的新增用户来自三六线城市。

但也应该承认,与拼多多相比,其他巨头此前的渠道下沉针对性不够,难以对前者构成实质性威胁。 由于拼多多在用户定位上与淘宝、京东等有些不同,尽管其产品和服务不如竞争对手,但只要价格足够便宜,就能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阿里巴巴和京东相继推出用户定位相同的独立产品,对其产生了直接影响。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淘宝特价版之后。

作为全球首款以C2M产品为核心供应的购物APP,淘宝特价版有效发挥了阿里巴巴在流量、金融、物流方面的综合优势,自发布以来就展现出强劲的势头。 据悉,上线三个月内,淘宝特价DAU每20天翻一番。 今年618购物节期间,淘宝特价版带动C2M订单首日激增668%,外贸转内销交易额同比增长66%。

在C2M优势的加持下,淘宝特价版做到了低价与高品质的商品兼得,消费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同类平台。 据Tower最新统计,在应用市场,淘宝特价版的好评率在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上明显优于拼多多; 在苹果应用商店中,234万+用户给淘宝特价版评分为4.9。 评分很高,而97万拼多多下载用户评分仅为3.7分。

拼多多会战胜淘宝吗_淘宝危机拼多多_多多拼危机淘宝还能用吗

良好的口碑效应带动了淘宝特价版下载量的增长。 618期间,甚至创下单日净增100万新注册用户的纪录。 最新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报告显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实力与价值榜APP增长榜中,淘宝特价版成功进入所有品类前三,MAU同比增长5524.36% ,碾压竞品。 性优势。 另一电商巨头京东旗下的京喜也成功入围,拼多多则未能入围。

多多拼危机淘宝还能用吗_淘宝危机拼多多_拼多多会战胜淘宝吗

据介绍,淘宝特价版上线一个月内,仅宁波就有超过2400家商家入驻,其中一半以上在拼多多开店。 上线当天,就吸引了2000家外贸工厂入驻,20天内,新增义乌商户5000余人入驻,其中拼多多商户占60%。 三个月内,淘宝特价版吸引了120万工业皮带商家,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皮带商家销售平台。

比较拼多多、淘宝特价版和京喜的增长率是不公平的。 毕竟前者的基数要大得多。 但不可忽视的是,淘宝特价版和京喜的迅速崛起,开始以低价好货的形象渗透和动摇拼多多的基础市场。 这是拼多多成立以来从未经历过的阵地战。

尤其是淘宝特价版拥有最大的网上批发平台1688,占据国内B2B份额的40%。 后者汇聚了超过1000万家企业门店和超过100万家优质供应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供应链。 保证是淘宝特价“好货低价”的关键。 1688为淘宝特价版提供优质商家资源,淘宝特价版为1688和商家创造新的收入和利润。 两者正在形成协同效应,这或许是拼多多最担心的。

如前所述,淘宝特价版在新增用户、用户满意度、商家增速、商家重叠等多项关键数据和指标上明显优于拼多多,给后者带来巨大压力。 无论是在用户端还是在商户端,一股“弃峰进专”的浪潮已经开始兴起。

面对猛烈的后来者,拼多多有两个选择:一是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以低价好货反淘宝特价版;二是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 第二,继续强化自身对于低价品牌来说,如果质量无法比较,那就压低价格吧。

在这个节骨眼上,拼多多紧急推出了自己的批发业务。 一方面,网上批发业务可以逐步完善供应链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现有系统连接,这可能会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商品价格。

提升平台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而且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 相比之下,强化低价策略的目标更加简单、可行,拼多多也一直驾轻就熟。 将低价品牌玩到底应该更接近其真实意图。

因此,拼多多此举与其说是对标1688,不如说是为了遏制淘宝特价版的推进,守住其基本市场。

问题是,这条路好走吗? 拼多多能成功吗?

多多拼危机淘宝还能用吗_淘宝危机拼多多_拼多多会战胜淘宝吗

批发不是你想就能做的。 拼多多可能很难获胜。

说起阿里巴巴,人们更熟悉的是淘宝、天猫,但它却是从1688开始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名言最早是在1688喊出来的。

虽然现在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来自淘宝和天猫,但1688却一直称霸天下。 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20年里,电商零售领域涌现出一些京东、拼多多等重量级竞争对手,也涌现了当当网、易迅网、一号店、唯品会等小型垂直巨头。 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对手能够与1688抗衡。

我们知道批发业务是一种To B服务。 这种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一旦建立了领先优势,就会形成一条宽而深的护城河,让后来者难以逾越。

1688宽而深的护城河,正是通过其领域和to B商业模式建立起来的先发优势,让后来者难以撼动其地位。 如今,1688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 不仅服务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还为京东、拼多多、苏宁、快手等其他平台的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务,也让一些线下门店受益。

如今,批发业务的业务逻辑发生了新的变化。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电商服务的对象是小企业(大企业通常自己与厂家对接),因此对商业配套设施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以1688为例。 与淘宝电商一直是互补、相互依存的。 两者的数据连接起来之后,就如同完成了一次输血一样。 商家可以轻松完成进货、获客、售货的闭环。

这很容易理解。 近二十年来,电子商务的模式和消费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链和效率重新定义了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 因此,小B商户的需求倒逼了批发平台的服务支撑水平,对流量获取、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支撑能力的要求甚至提升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以物流为例,批发业务以薄利多销为基础,对物流成本和效率要求较高。 即使在这个环节减少1%的费用,也可以帮助批发商获得可观的利润。

1688之所以一直没有对手,是因为它依托阿里巴巴,并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在物流、金融服务、成本等方面形成了其他平台无法逾越的差距减少和提高效率。

无论是商户、品牌资源,还是物流、金融、技术等配套能力,京东都比拼多多好很多,但并没有轻易尝试批发业务。 因为它知道网络批发平台的门槛非常高,风险极高。 挑战1688是一项非常不经济甚至毫无意义的投资。

相比之下,拼多多的发展时间较短。 技术积累和物流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配套服务进展缓慢。 就连被寄予厚望的极途物流,也遭到了“通达系”的抵制。

因此,拼多多虽然正在测试批发业务,但尚不具备开展此类业务的能力,无法为批发商和商家提供除信息匹配外更多的支持服务。

如果没有足够的盈利动力,商家为何会放弃1688而入驻“多多批发”? 对于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来说,利益也是第一位的。 既然1688的价格和服务都比较有优势,那找供应商从他们那里进货然后代运到全国甚至全球岂不是一个好主意? ?

拼多多的网络批发业务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与其当前的阶段性目标背道而驰。

随着用户高速增长期的结束,2020年拼多多的GMV和活跃度开始逼近天花板,这迫使拼多多不得不升级策略,开始努力提升客单价和人均贡献值。 苹果手机、戴森吸尘器甚至特斯拉电动汽车都曾拿来做文章,以网上低价甚至9元9元包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 虽然效果平平,因为损害了品牌的利益,并且经常被一些品牌公开打脸,但它却乐此不疲,因为它可以改善相关数据。

拼多多势必将批发业务订单纳入GMV,这将降低客单价,拖累人均GMV增速。 这不仅会影响相关财报数据,实际上也与其进军中高端的长期战略背道而驰。

一件批发等规则的推出可能会分散其部分业务(部分平台用户会从现有商家转向单价较低的批发商家,毕竟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占拼多多用户的大多数),这可能会导致内卷等不良现象。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拼多多目前正在抓紧开展批发业务。 恐怕没有胜算,情况不容乐观。

写在最后:只有拉紧围墙,才有逆袭的机会。

如今,批发电商平台早已超越了单纯电商平台的中介性质,成为集信息、交易、物流、金融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企业必须具备新的基础设施能力,才能深化线上批发业务。商业。 也就是说,只要有商户资源,只需要包围某个区域就可以建立一个批发平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都说画画难。 在批发业务领域,市场留给拼多多试水的机会有多少?

拼多多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在商户、品牌资源、物流、金融、技术等支撑能力方面与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 正如黄峥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拼多多还只是一个高个小学生。

面对淘宝特价版和京喜的强烈反弹,应该注重基本功,完善平台管理和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先把后院的栅栏绑起来,然后你就有机会反击对手。

蚂蚁冲 - 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入围2015年科技自媒体百强作者、钛媒体年度十大作者2016年,年度Top 10作者,2018年年度作者,2019年 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cn。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