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议价功能也被拼多多诟病已久。 “一操作凶猛如虎,一看就只砍了零和一。” 讨价还价背后的算法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而且病毒式传播也特别令人讨厌。 常常有人在讨价还价上有不同的想法,友谊的小船顷刻间就翻了。
以前,人们对拼多多的套路很反感,只会抱怨几句。 然而最近,确实有人认真起来,因为讨价还价而将拼多多告上法庭。
不得不说,新的一年确实有很多新的东西。
事情是这样的,本案的原告是一名律师。 前不久,他参加一次讨价还价活动,发现很多人讨价还价后,总是显示“少了0.9%”,随后律师就一头雾水。 ,严重质疑后台数据有问题,因此以欺诈为由对拼多多发起诉讼。
耍了这么多年还好好的拼多多大概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但是对方已经起诉了,他无论如何也得回应。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你认为拼多多会如何回应?
拼多多:“我没问题,只是屏幕放不下我的位数。”
原来我们平常看到的便宜货都是一一砍下来的,而且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已经有些过分了。 但事实上,在拼多多的后台数据中,0.9%之后,还有6位数字。
据拼多多称,当原告讨价还价“少0.9%”时,实际数字为0.%。 经过后续一轮讨价还价,这一比例“成功”降至0.%。
...
正因为页面上无法显示这么多数字,所以全部显示为“0.9%”,给原告一种“剪不掉”的错觉。 但事实上,拼多多并没有欺诈,这一切都是误会和误会。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说法有何看法呢?
反正在我看来,这就像哄傻子一样。
但这个案子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么多年一直无法成功切割的原因。 这个几乎和圆周率一样快的位数,如果我们截一次,应该和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目前,此案仍在审理中,最终结果如何还很难说。 然而在舆论领域,拼多多却因此事登上了热搜,并被无数用户曝光和投诉。 也算是自食恶果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
拼多多以及很多类似的App,利用这种作弊的方式来吸引流量,而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但为什么直到现在一些人才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非法的? 应该监管此类应用程序的人在哪里?
说起途维App的营销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下载就领大红包”、“刷屏赚钱”、“分享互剪就免费”等等,都是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形式来吸引注意力。
然而,当你真正相信广告所说的并按照说明一步一步操作时,谁也不能保证后果会是什么。
以拼多多的砍价为例。 其受欢迎程度就不用说了。 大家肯定在朋友圈里见过。
不仅让拼多多在互联网大战中脱颖而出,也直接激励了同行争相推出同类产品。 说拼多多是讨价还价App的鼻祖也不为过。
然而,自诞生以来,拼多多的议价功能就成了堪比都市传说的东西。 你一直认为这是真的,但你从未见过有人讨价还价成功。
比如,虽然拼多多宣称“新用户最高可立减15元”,但搜狐科技曾做过评测,发现5个新用户只立减3.25元,而老用户除非真的占据上风,否则更不值钱。 几千人都愿意帮你议价,不然你就收起你的想法吧。
而且,即使你有幸聚集了这么多好友,拼多多的后端算法仍然很混乱。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开始还很顺利,但后来每次切割只需要1毛钱,甚至反复跳跃。 一刺之后,又是一刺。
这个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就硬着头皮去找人,不管你得罪与否;要么你就得硬着头皮去找人,不管你得罪与否; 或者,当你得罪了所有人之后,你仍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已尽,风云万年不变。 “预计又要邀请一个人了”,我震惊地发现自己又被拼多多坑了。
无论砍价是否成功,每个用户在参与过程中都为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潜在用户,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 所以,拼多多从头到尾只放了几个诱饵,就已经是胜利了。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成功的,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义,欺骗消费者,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用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
例如,以“最低价”、“优惠价”、“奖励销售”、“本金还款销售”等形式销售商品,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就是典型的欺诈行为。
回到拼多多的砍价服务,首先它经常用“预计要花X块钱才能免费得到”这样的字眼来吸引用户支付更多的沉没成本。 然而,“只是一根头发丝的差别”,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假诱导的行为。
其次,虽然这次拼多多在“0.9%”之后拿出了6位数的对比来证明自己不是诈骗,只是页面放不下,但这种说法过去在拼多多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听到过,而且是更不符合它。 宣传内容已经与以往相反,感觉像是为了应付官司而凹出来的。
即使这种说法属实,后台算法精确到6位,但页面上只显示2位,那么本质上就是一种刻意隐瞒和误导,这也是一种欺诈。
因此,拼多多欺骗消费者的罪名已经是肉眼可见的,无论如何也洗刷不掉。
只是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
拼多多骗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正因为如此,拼多多被赋予了很多绰号,甚至还被人笑话。
前段时间,有人发现在华为商城搜索“拼多多”时,出现了商户版。 搜索“坑多多”的时候,大家搜到的就是大家常用的那个。 可见,用户对于拼多多的本质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不仅仅是拼多多。 很多卖地方风味的APP,比如印、一手、各种直播软件,都存在误导消费者、边缘言论的问题。 广告是炒作,但实际用户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参与。 活动,什么也得不到。
你熟悉这样的广告吗?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欺骗性应用程序如此强大?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我可以理解。 毕竟,用户的法律意识不一定高。 即使他们有法律意识,他们也不会和这些大厂商开战、打架。
刷手机不是很有趣吗? 如果遇到欺骗性广告,骂几句,顶多卸载应用就可以了。
然而,拥有公共权力和监督职责的政府部门难道也能如此无视吗?
可以说,近年来这些欺诈性宣传手段的盛行,与官方的纵容无关。 各大互联网公司都不傻。 他们不会明目张胆地欺骗人,而是用含糊其辞的言语来诱导。
比如你说总是被切掉一位,它就会反驳小数点后6位的数据确实发生了变化。 你不能切,因为你邀请的人还不够多,而且也没说下次切就可以切。 ,但“期望”能够削减它。
这到底是合理的宣传手法,还是违背老百姓认知的骗局,评判的标准其实掌握在官员手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局不采取行动,继续纵容这种行为,只会越来越过分,今后这样的诡辩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真心希望拼多多这次官司能够败诉。
毕竟,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人因为欺诈而起诉拼多多。 如果拼多多真的输了,意味着整个行业生态可能会迎来洗牌,慢慢走向诚信。 顺序方向的改变。
但如果拼多多赢了,就意味着法律无法战胜诡辩,那些欺诈营销就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