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打假的尴尬:“假一赔十”遭遇落地难

佚名
2024-03-04

本报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谋求上市的“电商黑马”拼多多近来频频遭遇风波。 因涉嫌销售淫秽物品罪,被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点名。 一些账户被冻结的商户集体维权。

拼多多以低价产品闻名,但大量商家的进驻也带来了大量涉嫌假货的商品。 事实上,拼多多在打假方面已经两次重拳出击,要求商家承诺“每假一赔十”。 假冒产品被查出后,商家需向消费者赔偿该产品历史总销售额十倍的损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在消费者起诉拼多多商家的维权案件中,消费者起诉前,商家只是退了货款,并没有主动或不主动地退款。平台要求“假一赔十”。 该平台对售假商家的管理也因其识别假货的方式而引发争议,其以现金券形式向消费者支付的方式也引发争议。

网购产品低价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知假买假”背后的假货管理问题。

“看到平台上的产品如此便宜,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前就有可能是假货的心理预期,购买后自然不愿意维权。 虽然他们可以承受自身利益的损失,但社会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 “一位消费者维权法律专家认为。

主动“假一赔十”实属罕见

尽管网络上盛传拼多多假货较多,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仅找到4起消费者起诉维权并被判刑的案件,数十起案件以消费者撤诉而告终。 尽管消费者除了退款之外还获得了赔偿,但判决显示,在法院判决之前,假冒卖家要么只退还货款,要么忽视消费者。

2017年9月13日,河北邯郸市民赵静在拼多多上以3588元购买了一台方太抽油烟机。 厂家鉴定为假货后,商家于9月27日给她退款,但没有兑现“假一赔十”的承诺。 于是赵静将拼多多及商家告上法院。 今年3月21日,法院判决商家赔偿她十倍。

今年3月15日,福建省富平县的王明月也在拼多多购买了一套方太厨具三件套,经厂家鉴定为假冒产品。 但商家并没有退款,也没有兑现“假一赔十”的承诺。 提起诉讼后,富平县法院裁定:“被告关于‘假一送十’的广告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 王明月没有向法院要求被告十倍赔偿,而是要求三倍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商家有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三倍赔偿,但这属于法定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消费者的财产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依法处罚,是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同意赔偿的,所以如果商家承诺‘假一赔十’,应该支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商家‘假一赔十’的承诺,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优惠。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假一赔十’成为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应当予以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教授丛立贤说。

四起案件中,法院均未判决拼多多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主要原因是,在消费者提供假冒商品证明后,拼多多平台向消费者提供了商家信息,并将产品下架,从而成功免除了责任。

但赵静仍将拼多多列为第一被告。 她认为,拼多多并没有立即下架假货,而是在今年1月24日法院立案后才下架。

“在本案之前,尚无拼多多承担责任的先例。” 赵静的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拼多多网站公布的消费者保护计划指出,如果消费者购买假货或其他严重问题产品,可要求“每假一赔十”。 如果商家拒绝履行义务或支付赔偿,或者双方无法就相关事项达成一致,消费者可以申请拼多多介入。

但拼多多在一起案件的判决中表示,“作为平台经营者,仅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交易平台,不参与店铺管理或实际交易”。

拼多多公关部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假10”、“劣3”等政策,拼多多去年共向消费者支付了1671万元的先期赔偿,具体形式为:平台折扣。 优惠券,其中部分是拼多多平台垫付的。

平台如何识别售假商家?

由于商家不会主动向消费者“每假一赔十”,平台对商家开出了“十倍罚款”。

今年6月,有商家前往拼多多总部维权,过程中与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因被拼多多认定为销售假货、产品描述不符、虚假发货等,其账户被冻结,账户余额和押金被扣除。

2016年至2017年,已有商家因此起诉拼多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商户因销售假货而被冻结账户、扣除余额的案例8起。 他们建议解冻账户、恢复现金提取和退款扣除。 所有付款请求均被法院驳回。

审理这些案件的上海长宁区法院今年2月表示,被告拼多多公司对商家仿冒销售行为及仿冒销售金额的认定是基于协议,人民法院应遵循商事自主权。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确定主题。 在法律底线内,我们原则上不干预电子商务平台的自律管理。

商家入驻时确认的《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规定,如果商家销售“存在严重问题的产品”,拼多多经营者可以要求商家支付通过拼多多销售的产品历史销售额总额的十倍作为消费者赔偿。 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如果商家拒绝支付赔偿金,则有权用商家的店铺资金抵扣消费者的赔偿金来补偿消费者。 问题严重的产品包括假冒伪劣产品。

诉讼过程中,有商家对协议提出质疑,认为拼多多只是随机抽查认定某产品为假货,却要求商家赔偿该产品历史销售总额的十倍。

“在标准合同中,如果对一方当事人设定过多的义务,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合理的霸道条款。在诉讼中,如果被扣款的商家所销售的历史商品中包含正品,那么他可以证明它通过证明来反驳这一条款的有效性,如果商家出售的所有商品都是假货,那就另当别论了。” 丛立贤告诉记者。

商家对拼多多的“处罚”不满,部分原因在于其识别假货的方法。

2016年5月22日,商家谢果的店铺被拼多多冻结,理由是他销售的阿玛尼T恤是假货。 判决书中记载,拼多多平台的鉴别方式为“由其质检部门审核”、“前往阿玛尼品牌专柜核实”。 该商家认为,拼多多平台“作为本案纠纷当事人,并非合法、中立的鉴定机构,无权判定涉案商品的真伪”。 但谢果未能提供商品的合法来源、授权证明等,法院最终认为拼多多平台的证据具有“明显的证明优势”。

在上述拼多多平台与假冒卖家的纠纷中,根据提交的证据显示,商家销售的假冒商品大部分为进口商品,包括鼻贴、“暴走包”、苹果耳机、悦诗风吟洗面奶等。通过拼多多平台。 这是品牌所有者的评估报告。

但在其他案件中,品牌权利人的评估报告并未得到法院认可。 今年4月,江西省上饶市中院审结的拼多多平台制售假冒商品系列案件中,“制假者”邢宇鑫购买了假冒印度男士保健品。 她取得了产品的鉴定报告,但没有被法院采纳。 。

“如果只鉴定涉案货物是否正品,我认为该货物的总经销商是有发言权的。如果过于严格,会让原告举证变得困难。” 丛立贤说道。

各地法院判决标准和平台治理标准不一致,加之消费者维权动力不足,平台直接“惩罚”争议较多,电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打击假货。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